蜂蜜本來是一種對身體有益的補品,許多人都非常的愛喝蜂蜜水。但是,近來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摻假蜂蜜,有些企業(yè)甚至為了提高產量且通過檢測,在蜂蜜中勾兌用陳大米加工而成的果糖。所以,大家在以后購買蜂蜜時一定要注意了。
果糖葡萄糖含量標注不清
不少商場、超市和一些蜂蜜專賣店銷售的蜂蜜產品標注仍含糊不清,多以“天然”、“野生”、“純正”等關鍵詞作為賣點,卻沒標明蜂蜜具體成分,不少經過加工的蜂蜜產品仍以“蜂蜜”自稱,令消費者真假難辨。
價格較為便宜的蜂蜜外包裝上多寫著“調配蜜汁”、“蜂蜜含量≥50%”等字樣,工作人員表示,這些也都是正宗的好蜂蜜,只是添加了一些食品添加劑而已。雖然市面上不少“蜂蜜”的外包裝上都標示著“天然”、“原生態(tài)”等字樣,但仔細查看產品配料表卻發(fā)現,其中不乏葡萄糖、果葡糖漿等成分。而純正的蜂蜜產品自身含有這些物質,但不允許加入這些物質,在配料表上也只標注蜂蜜,而不會出現葡萄糖、果葡糖漿等成分。專家指出,配料表上出現葡萄糖、果葡糖漿這些成分,即表明是后期添加。而且,在售的蜂蜜絕大多數都未標明蜂蜜的具體成分及含量。
蜂蜜摻假手段多樣
事實上,蜂蜜摻假現象長期存在,每年相關部門抽查后都會曝光問題產品。此前中國香港消委會的一項蜂蜜檢測發(fā)現:55款蜂蜜樣本中有14款摻雜了糖分,被檢出摻雜糖分的產品中有12款竟然還聲稱是天然或純正蜂蜜。
2013年8月,北京市食品辦責令11種不合格食品全市下架停售。其中6種是“冠有閣”蜂蜜,不合格原因是“果糖和葡萄糖”含量不足,也就是喝起來很甜,卻沒有蜂蜜特有的香醇味兒。
按照規(guī)定,蜂蜜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應為60%。朝陽食品協(xié)會副會長鮑新春表示,“果糖和葡萄糖”指標雖然不涉及食品安全,但卻是蜂蜜的重要質量指標。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過低,表明產品可能摻入了其他糖類物質,也會造成蜂蜜口感和營養(yǎng)價值的降低。
資深蜂蜜專家王先生透露,不僅農貿市場出售有假蜂蜜,在許多大型超市也有假蜂蜜。
據介紹,蜂蜜造假由來已久,手法多樣而且不斷翻新。截至目前已知的造假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一是在蜂蜜生產期間用白糖或者糖漿直接喂養(yǎng)蜜蜂;二是往蜂蜜里大量摻入糖漿等較低成本的糖類;三是往蜂蜜里加入防腐劑、澄清劑、增稠劑等添加劑,用“蜂蜜制品”偽造“蜂蜜”;四是在同為真蜂蜜的情況下把價格低的摻入到價格高的當中,以次充好。
業(yè)內人士透露,使用糖漿制造假蜂蜜,其成本要明顯低于真蜂蜜。用果葡糖漿生產“蜂蜜”,每噸大約4000元。而蜂蜜價格因產地各異,一般每噸在2萬到4萬元之間,因而假蜂蜜的利潤相當可觀。此前曾被曝光的某蜂業(yè)公司摻假方式就十分隱蔽,在洋槐蜂蜜中至少摻了60%油菜花蜂蜜。“這樣下來,既不容易被發(fā)現摻雜現象,也大大壓縮了蜂蜜的生產成本,企業(yè)就可獲取更高額的利潤!睒I(yè)內人士表示。
而由于假蜂蜜的泛濫,真蜂蜜受到沖擊,不但銷售不暢,價格也難以回歸到蜂蜜價值,有時候甚至低到白糖的價格,嚴重挫傷了部分蜂農的養(yǎng)蜂積極性,長期下去可能會導致市場上“假蜜驅逐真蜜”的現象出現。
摻假不絕在于標準“缺陷”
這些年檢測技術不斷進步,可是為何蜂蜜產品的摻假情況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轉?鮑新春指出,現有的國家標準不夠完善以及監(jiān)管的缺失,是假蜂蜜層出不窮的主要原因。
蜂蜜主要是由果糖和葡萄糖組成的,國內的標準允許有少量蔗糖,國外一般強調、無提取。根據蜂蜜的新國標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蜂蜜GB14963-2011》的規(guī)定,蜂蜜只能是“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、分泌物或蜜露,與自身分泌物混合后,經充分釀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質”。其中,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至少要達到60%,蔗糖含量不得超過10%。盡管蔗糖的含量不多,這一規(guī)定卻無疑承認了加糖的合法性,形成了一種負面的效應。
而在2011年的蜂蜜國標實施前,蜂蜜的舊國標(GB18796-2005)在真實性方面有著明確的規(guī)定: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淀粉類、糖類、代糖類物質;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防腐劑、澄清劑、增稠劑等異物;如果在蜂蜜中添加其他礦物、生物或其提取物、分泌物、工業(yè)生產物質,不應以“蜂蜜”或“蜜”作為產品名稱或名稱主詞。
鮑新春還表示,蜂蜜雖然是進入市場較早的農產品,但其在市場運作上并不規(guī)范,“在散裝蜂蜜這一塊質量上很難得到保障,比如對于養(yǎng)蜂散戶私自兜售假蜂蜜的行為,政府監(jiān)管是比較缺失的,通常只有工商部門會監(jiān)管”。